【經濟日報/記者 王慧馨】 2007.02.23 03:01 am

農曆春節後,台股將有一波董監改選行情登場。由於4月起就進入股東會旺季,會計師建議,此時股市大戶正好可趁高點獲利了結,賺取差價落袋為安,避免日後除權息可能帶來的稅負成本;散戶則要好好評估,精算是否參與除權息比較划算。

根據慣例,農曆年前後常有不少利多消息,要不就是政治人物為拚選舉討好股民,或者就是大戶們要在除權息公布前出脫股票,因此做多行情刺激交易量。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稅務投資部資深副總經理賴三郎說,股市投資人此時要注意的兩個關鍵,就是「價格」及「時間」。

股票的價格很重要。賴三郎說,如果是最近才進場、或是成本價與時價差距不大的散戶,在能賺取的差價有限下,可以考慮抱股等除權息。配股、配息高、又有高額可扣抵稅額的股票,對散戶來說最划算。

舉例來說,像是邊際稅率只有13%的菜籃族,遇到可扣抵稅額比率20%的公司配發股利時,假設獲得一萬元的現金股利,除了賺股利所得,原本個人要繳稅1,300元,公司可扣抵2,000元,在兩稅合一制度下股民還能拿回退稅700元。

因此,小股東想要省錢,了解公司的股利發放政策及配息率、還有可扣抵稅額比率等,是不可少的功課。

但對於股市大戶、或股票取得成本與時價差距愈大的投資者來說,此時選擇逢高點出售、賺取差價是較好的策略。尤其在兩稅合一的稅法規定下,對許多個人綜所稅邊際稅率較高的富人投資者來說,因為邊際稅率往往高於公司的可扣抵稅額比率,如果參與除權,反而還要補稅。

上市櫃公司財報的附註中,通常能找到關於所得稅與盈餘分配相關的資訊,其中可扣抵稅額比率愈高,意味著能抵的稅額就愈高,對股東也愈有利。不過,雖然法定可扣抵稅額比率的上限是42.8%,但多數公司都只有20%左右;高科技業者因享受投資抵減、五年免稅等優惠,比率更多在1%到2%之間。

因此,對邊際稅率在40%的高所得者而言,參與除權便相當不利。舉例來說,一家公司假如今年分配3.5元的現金股利,投資者持有10萬股,獲得的現金股利為35萬元。假設可扣抵稅額比率為1%,而投資者的邊際稅率在40%,以股利所得35萬元乘上40%的稅率,便要繳14萬元的綜所稅。

但35萬元乘上1%的可扣抵稅額比率後,得出可扣抵稅額僅為3,500元,亦即這名投資者在參加除權後,扣掉可抵的3,500元稅額,還須繳13萬6,500元的稅。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郭宗銘就說,如果投資者的邊際稅率已是40%,最好不要參加除權息。要是投資人長期看好該檔股票,折衷方法是可選擇在除權前將股票賣掉,等到除權後再低價買回。

假設投資人持有某公司一萬股股票,今年該公司每股配發一股股利,若除權前股價100元,投資人相當於持有市值100萬元的股票。為避免參與除權息被補稅,最好在除權前就先賣掉,得回100萬元。等除權後,再買回該股票。

郭宗銘說,這樣的做法目的在將原本應稅所得的股票股利,轉為免稅的證交所得。以原本配發一萬股股票股利、面額10元計算,相當於獲得10萬元股利所得,乘以40%稅率,就得繳4萬元的股利所得稅。但先賣後買,不但股票市值能維持不變,也僅須負擔千分之3的證交稅及千分之1.425的手續費。

除了價格,買賣股票的時間也會影響稅負甚鉅。會計師說,今年5月申報所得稅時符合最低稅負制課稅條件的人要開始報稅,納稅人對「實現點」應該要更為敏感。因為最低稅負制是將一般所得與所得基本稅額進行比較,看哪種方式計算得出的稅比較多,就要課較高的稅負。

包括未上市櫃股票及私募基金的交易所得都要適用最低稅負制,計算所得基本稅額。因此,會計師分析,納稅人如果當年度的綜合所得淨額已經很高,再賣很多未上市櫃股票或有很多私募基金的交易所得,也可能不會增加稅收。

舉例來說,如果當年綜合所得淨額已達1,000萬元,以40%稅率計算,應納稅額為337萬元;假設當年只有未上市櫃股票所得800萬元,沒有其他特定免稅所得項目時,最低稅負便是1,800萬元減去扣除額600萬元,乘上20%稅率後,得出240萬元。也就是說,在當年綜合所得淨額已高的情況下,納稅人可規劃同時出脫約是綜合所得淨額一倍左右的未上市櫃股票或私募基金,不會增加稅負。

反過來看,如果當年綜合所得淨額並不高,納稅人就應避免選擇實現太多未上市櫃股票,以免提高最低稅負,使該繳的稅便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quari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