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替代能源是近年來的熱門議題。雖然這是深具潛力的明日之星,但對長期以來對此領域頗為陌生的台灣業者來說,如何找到一個快速進入的途徑,卻是大家都在思索的問題。新創公司勝光科技在經過四年的努力與錯誤嘗試後,終於以其創新的商業模式開創出進入燃料電池產業的可能性。

成立於2003年的勝光科技,在2005年即入選為Red Herring 2005年亞洲新創公司100大名單,並於2006年正式獲得亞洲100大新創公司獎,進展非常快速。回顧公司從草創到現今初具規模的歷程,該公司副總經理許錫銘說,“過去若提到台灣要發展燃料電池產業,大家可能會覺得是天方夜譚,根本不可能。”然而現在,許錫銘充滿信心的表示,“我們的努力已經獲得了許多肯定與回響,我深信與IT產業一樣,未來台灣也能夠在燃料電池產業中佔有一席之地。”

過去曾任職於大眾電腦,熟悉PC產業、PCB製程,以及散熱技術的許錫銘,看準了燃料電池產業為來的發展潛力,從2003年起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找到解決甲醇對PCB銅箔的材料腐蝕問題,他說,“過去,從來沒有人想到燃料電池可以做在PCB板上,作為一個電池模組。但根據我過去的經驗,我相信這個問題一定能夠解決的。”終於,一旦這個瓶頸突破,許錫明便於2004年底開始提出“Component-like”的DMFC(直接甲醇燃料電池)解決方案概念,也就是將燃料電池的關鍵材料─薄膜電極組(MEA)整合在印刷電路板(PCB)上,以模組化方式的供應。



然而這樣的構想在向業界推廣時,卻遭遇不少瓶頸。許錫銘說,“由於台灣產業對燃料電池技術非常陌生,為加速推廣此一應用,我們從2005年起試圖組成工作小組,邀請廠家參與,定期報告我們研發進展。2年多來在產業環境不成熟的環境下,可謂是四處碰壁。但在不斷的與業者溝通中,逐漸瞭解業者的需求,知道他們要的不只是模組,而是完整的系統方案,才能縮短他們跨入採用此一技術的障礙。”

在與產業的互動過程中,許錫銘逐步修正其技術方案與商業模式,現在勝光所成立的工作小組已有20多家業者加入,並進入技術移轉期。他說,“我們在這過程中領悟到,對台灣的IT產業來說,應該將燃料電池作為其產品的延伸、系統產品的一部分,以此作為台灣IT產品的差異化與加值之處,這才是它真正的價值所在。”

也因此,許錫銘做了一個更大的創新。他說,“在瞭解業界需求後,我將模組化技術轉為建立一SAOS(Semi-Active Open Structure,半主動式開放架構)系統,將燃料電池傳送出來的訊號都予以數位化,接著,將其介面進行標準化,利用SMBus或I2C等匯流排架構設計,這樣就架起了系統業者與燃料電池之間的交會點。”

許錫銘表示,這種做法在燃料電池產業可說是創舉,“從2003年成立到現在,勝光已經在全球申請通過了超過100個專利,再加上申請中的專利,總共有360多個,已築起必要的專利保護與障礙。”

他表示,“04/05兩年可說是最痛苦的過程,但現在商業模式確定,開放架構也已經確立,可以說最重要的核心工作已經完成,現在我們就剩下測試,以及為日後量產的降低成本做準備。”

隨著基礎研究已經就緒,幾家策略夥伴也開始願意共同公開推動相關產品。勝光目前與南亞電路板、奇鋐科技、思柏科技共同合作,已完成燃料電池參考設計的開發。“我們四家公司的研發團隊加起來共有80幾人,都是全力的投入。”

許錫銘認為,隨著量產技術建立,2年半到3年的時間,當燃料電池的量達到每月百萬顆的規模時,一顆20W的燃料電池大概只需要美金60元,只比鋰電池大概高10元美金。不過,由於採用混合式設計,需要鋰電池的大小變小,整個混合式電池的成本僅需80元左右。雖然貴了一些,但是採用燃料電池的效能、生命週期等優點,將能夠為主流市場所接受。

針對公司未來的發展,許錫銘總結說道,“也是因為台灣已具備完善的IT產業體系,才能使我們的商業模式得以發揮,成為台灣進入燃料電池產業的一個快速途徑。”他以“我們真的很幸運的打開了燃料電池產業的一扇窗戶”來形容公司目前的進展,並指出,“我們做了一切應做的努力,現在就只希望未來能夠開花結果了!”



* 什麽是燃料電池(fuel cell)?
燃料電池是一種利用電化學反應的發電裝置,與一般電池不同,燃料電池不經燃燒過程,可直接將化學能轉換成電能,由於具備潔淨與高效率特性,是眾所矚目的新一代替代能源。燃料電池所用的材料有許多種,包括鹼性燃料電池(AFC)、磷酸燃料電池(PAFC)、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MCFC)、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以及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等。


摘自電子工程專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quari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